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是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是耳鼻咽喉科博士、硕士培养点。《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课程,有部、省厅、校级科研课题多项。
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1956年以后,随着广州中医学院的开办,在学校设立了眼喉科教研室,1964年之前学校已有简单的门诊部,耳鼻喉科由杨志仁、王德鉴二人坐诊。1964年附属医院成立,新门诊楼启用,设立了眼、喉科诊室及配套的治疗室、隔音室、暗房等,耳鼻喉科由杨志仁、王德鉴、张述清三人坐诊。从1970年开始,陆续有应届毕业生留校以及历届中医学院毕业生和西医院校的耳鼻喉科医师调入,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学科的发展,1972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耳鼻喉科教研室,1974年,医院耳鼻喉科开始有病床,与外科、妇科共一病区,眼、耳鼻喉两科共有病床7张,耳鼻喉科有医生11人。1979年10月南楼新病房启用,转入新病房,眼、耳鼻喉科各10~12张病床,耳鼻喉科有医生20人。1982年9月,眼、耳(五官病区)搬上南楼四楼东侧合成一区成为五官病区,各有病床17张,耳鼻喉科有医生19人。1989年9月,耳鼻喉科搬至南楼西侧(眼科在东侧),独立成科,有病床35张(可加至39张),医生17人。1997年10月,医院压缩病床,眼、耳鼻喉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科减至各21张病床(可加至27张),耳鼻喉科有医生15人。2002年春节,搬至新住院中心楼,耳鼻喉病区有病床23张,医生15人。
我科自1960年开始先后主编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耳鼻喉科学全部1~5版规划教材(无6版规划教材),同时还主编了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以及与五版规划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丛书《中医耳鼻喉科学》,并于2003年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以上教材、教参及百科全书的出版,奠定了本学科的基础,成为中医耳鼻喉科医疗、 1987年第三期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师资班结业
教学、科研的权威性医籍,对本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确立了我院中医耳鼻喉科在国内学术界的领先地位。另外,我科受卫生部委托于1974、1984、1986、1988年相继举办了四届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师资培训班,为全国中医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耳鼻喉科师资骨干。
我科王德鉴、王士贞先后任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五官专业委员会自1986年10月成立后开始挂靠我科,并先后于1986年、1994年、1998年、2001年及2003年由我科主持召开了五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五官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
二、医疗工作
1.基本情况:
耳鼻咽喉科日门诊量平均200~300人次,病房设有床位23张,病床使用率年平均达90%以上,这一门诊量及病床数在国内同等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现有医生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2人,主管技师1人,拥有支撑喉镜和喉显微手术器械、进口多功能高级手术显微镜及其配套耳显微器械、耳内窥镜、鼻内窥镜、Olympus电子鼻咽喉镜及图像分析系统、射频治疗仪、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纯音测听仪、中耳分析仪、脑干诱发电位测听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开展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各种手术。
特色:注重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将中医整体辨证治疗与现代医学检查及手术治疗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遵照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以中为主的原则,在防治耳鸣耳聋、鼻咽癌、变应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慢性咽喉疾病等方面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门诊治疗耳鼻咽喉疾病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配合耳鼻喉科专科治疗(如中药雾化喷鼻喷喉、耳穴贴压、穴位针刺注射、射频、微波等)。病房开展的医疗工作主要有耳鼻咽喉疾病的检查诊断及手术治疗,并形成对耳鸣耳聋、耳源性眩晕、鼻咽癌、鼻窦炎、鼻息肉、急慢性咽喉疾病以及各种手术的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具体包括:
耳科学:耳鸣耳聋及耳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鼓室置管、鼓室成型、乳突根治术、先天性耳前瘘管等的手术治疗,耳内窥镜检查及手术等。
鼻科学:鼻内窥镜下鼻息肉鼻窦炎手术、鼻中隔手术、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鼻窦囊肿、鼻腔止血的手术治疗。鼻内窥镜的检查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过敏原测试及中西医治疗。
咽喉科学:鼻咽癌的检查诊断及中医药治疗。慢性咽喉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扁桃体、腺样体手术治疗、鼾症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手术治疗(腭咽成型)、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的手术治疗、喉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全喉切除发音重建、垂直半喉切除、水平半喉切除、支撑喉镜、喉显微手术。电子鼻咽、喉镜的检查治疗。
其他:食管异物的手术治疗、颈部先天性囊肿、瘘管的手术治疗等。
2.专科发展:
(1)鼻咽癌专科
鼻咽癌为华南地区的高发肿瘤,广东鼻咽癌的发病率居全国之首。为了开展中医药防治鼻咽癌的研究,我科从1973年开始在门诊设立鼻咽癌专科门诊,并建立专科病历进行追踪观察,在1976年~1982年间,在王德鉴教授的带领下,派员到广东省鼻咽癌高发区四会县开展鼻咽癌的普查及中医药防治研究。90年代初,我科又开展了鼻咽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学关系的探讨。在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后,我科总结出鼻咽癌的辨证分型,进行了中医药的辨证施治,为鼻咽癌的中医药防治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方案;临床上通过放射治疗配合中医药辨证治疗,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气血、经络和脏腑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减轻各种放疗不良反应,巩固疗效,更好地防止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对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科将在中医药减少鼻咽癌放、化疗副反应方面作更深入的研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2)耳鸣耳聋专科
耳鸣耳聋是临床上耳科的疑难病和多发病,因此防聋治聋的研究一直是耳鼻喉学科的重大课题。80年代初,我科开始了肾与耳相关性的探讨,90年代中期开始了中药治疗耳鸣耳聋的系统观察,98年后在国内首先创立了肾阴虚与肾阳虚耳聋动物模型,运用内耳实验技术对肾耳关系及中药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于2000年开设听力门诊及开展耳显微外科手术,对耳鸣、耳聋这一医学难题进行系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临床诊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采取中医综合治疗耳鸣耳聋及中医配合耳科显微手术治疗中耳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措施包括中医辨证治疗、中药静脉滴注、耳穴贴压、穴位注射、按摩导引、高压氧、微波理疗、声信息治疗、助听器选配、耳显微外科手术、耳内窥镜手术等。由我科自行研制的中成药“启窍治聋丸”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对感音神经性聋及耳鸣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3)变应性鼻炎专科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我科从90年代起开展了变应性鼻炎的证型研究,进行了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证型的动物模型实验及临床中医辨证分型的探讨。2002年开设了变应性鼻炎专科门诊,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及内外治相结合疗法,突出了中医特色。包括中医辨证治疗、耳穴贴压、穴位注射、下鼻甲注射、按摩导引、抗组织胺类药物和激素类制剂外用内服、激光,微波、射频等疗法。同时还积极开展过敏原试验和脱敏疗法,对治疗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疗效。
(4)鼻炎、鼻窦炎专科
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疑难病。我科著名老中医王德鉴教授于70年代创制了加味苍耳子丸、滴鼻灵及鼻窦灌注液,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一直沿用至今。我科于1999年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后,针对部分鼻窦炎、鼻息肉术后患者局部功能恢复不满意及复发的情况,致力于研究采用中医药疗法改善局部症状,促进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复发,其中包括辨证服用中药及应用由我科研制的“鼻窦灌注液”进行雾化喷鼻及窦腔冲洗,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咽喉炎专科
著名老中医王德鉴教授对咽喉疾病治疗有丰富的经验。70年代创制了润喉丸,临床疗效好,于80年代交付药厂生产,后又创制了清金开音片。90年代初,我科讨论研制了咽喉饮、清咽合剂、喉消结胶囊等一系列治疗咽喉疾病的中成药。自84年开始,我科逐步开展鼻喉纤维镜检查,90年代末又开展电子鼻咽喉镜检查,对咽喉疾病的诊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科在临床上通过进行中医药辨证治疗,配合使用耳穴贴压、穴位注射、按摩导引、中药液雾化喷喉、射频、支撑喉镜下手术等特色专科治疗手段,在咽喉炎的防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工作
自附属医院建立以来,耳鼻喉科已成为教学实习基地,一直以来承担广州中医药大学各层次各班种的教学工作,如中医七年制、中医本科、针推、护理、成教、境外班等多个专业及马来西亚、香港等中医院校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教学任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1988年~1998年在教务处支持下,与眼科共同承办中医五官专业本科教学,共培养七届五官专业学生约200人。1978年我科成为国内首批中医耳鼻喉科硕士点之一,2000年取得招收博士研究生资格。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招收和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1人,博士研究生4人,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2人,博士研究生1人。其中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已成为中医耳鼻喉科的学术骨干。
四、科研工作
我科将科研工作与临床、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以提高临床疗效及教学效果为目标。科研的主攻方向是以下三个疑难病的研究:耳鸣及感音神经性聋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鼻咽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现承担有部、省厅、校级科研课题多项。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
4月23日
星期三
4月24日
星期四
4月25日
星期五
4月26日
星期六
4月27日
星期日
4月21日
星期一
4月22日
星期二
4月25日
星期五
4月26日
星期六
4月27日
星期日
4月21日
星期一
4月22日
星期二
4月25日
星期五
4月26日
星期六
4月27日
星期日